《诗经•采薇》是诗经中的一首反映古代战争的一首诗,全诗有六章,每章八句,全诗以一个戍边战士的口吻来写战争的艰难和困苦,表达思乡和对战争厌倦的情感。
六年级下册“古诗词诵读”部分有从《诗经•采薇》中节选出来的八句,这八句采用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,表现戍卒返乡时的哀伤之情。这个节选部分要求学生诵读,我觉得该带着学生好好赏析一下,就设计了一节课。
教学目标:
一、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;
二、通过诵读和老师的指导,领悟比兴手法的抒情效果。
教学过程:
一、以“柳”激活学生,感受春意盎然。
师:我们北方每到春来,柳树就是我们的报春者,今年春天来临时,大家看到了什么样的柳树呢?
生1、我看到了楼下的柳树开始从青灰色变成了黄色,又慢慢变成了黄绿色。
生2:我看到柳枝在风中摇动,柳枝变得柔软了。
师:同学们的观察和仔细,我们还学过一首写柳枝的诗呢,韩翃写过一首《寒食》,还记得吗?
生: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师:对!春天一来,柳树先通知我们,柳条随风摆动时,春天就来了,柳树绿了时,欣欣向荣的春天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。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诗,这首诗也和柳树有关,请大家翻开课本111页,读出诗题!
二、梳理学诗的方法,借助注释、插图理解诗意。
师:《寒食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我们要学的《采薇》(节选)就不一样了,我们先读为快吧!读完,谈谈大家的发现!
所有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朗诵《采薇》,我在教室来回巡视,发现读不准的字和读错的字音,在白板上写下“昔、雨、载”三个字。学生读完一遍,我敲黑板纠正这三个字的正确读音为“xī、yù、zaì”,带着学生又诵读了一遍。
生:我发现每一句只有四个字,一共八句。生2:我发现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。生3:我发现这首诗有点伤感。
师:大家读得很棒!竟然读出了诗的音乐性了,这首诗真的很有节奏,有同学在读中就感受到诗传达出的情感了,真了不起!读出诗的节奏的同学还发现了什么?
生:我发现了“依依、霏霏”,这两个词是叠词,很有节奏感。
其他同学听完这个同学的分享,先是点头,然后就给她鼓起了掌,我把“依依、霏霏”写在白板上,请大家回忆《迢迢牵牛星 》,体会叠词可以增强 诗歌的节奏感的作用。
师:我们以前学了不少诗歌,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一些学诗的方法,现在请大家在书上写下自己常用的学诗方法,我们看谁写得快。
生1:我写的是:朗诵法、借助注释法、借助插图法。
生2查资料法、了解创作背景法,问老师。
师:看来大家真学了不少方法,接下来,我们就用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学习这首诗,理解诗句的大意,如有什么字词阻碍了你的理解,要画出来。
在学生自主理解诗意的过程中,我发现了“矣、思、行道”是难理解的字,就给大家进行了点拨。之后,同学们比较顺畅地领会了诗的意思。
三、比较朗诵,体悟比兴抒情方法
师:在我们刚开始读诗时,有一个同学说她感觉到这首诗有些伤感,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吗?
生: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
师:课本上还有一幅插图,插图在帮助我们解说诗意,大家边看插图边读诗,还能读出什么?
学生在观察插图,我提示大家把插图上下对照着看,也许能发现意外。一会儿之后,师生交流。
生:我发现一个士兵在雪天要回家。
生:我发现士兵在春天离家的,冬天要回家。
师:这个士兵要回家,他和悲伤,我们在:行道迟迟、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中能感受得到,可不可以把前面的四句去掉?
学生有的在思考,有的又开始诵读前四句。
生:我发现“昔和今”在对比。
师:你这个发现了不起,为大家找到了一条思路,我们就沿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来看前四句,还能发现什么?
大家发现了:往和来、杨柳和雨雪、依依和霏霏三句对比,前四句是在写景,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。
四、借景想象,体会情感;借诗编故事,深化想象。
师:假如你就是这个士兵,春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,他本来在做什么?他心情如何?
生:我觉得这个士兵是个农夫,他在种田,被官军抓去当兵了……
生:他应该是不愿意去当兵,他舍不得家人,他后来回来了,非常幸运和开心。
生:老师,既然感到自己非常幸运,那为什么在最会会写他心中的悲伤没有人知道呢?
师:这个问题问得好,我们再来读诗,诗句已经告诉我们了。
师生探讨了诗句的景物描写的作用,发现写杨柳,表面上写春天的美好,实际上再衬托士兵伤心、难过的心情,他不愿意去战场上杀敌,虽然他幸运的回来了,但是季节变换,物是人非,士兵内心中充满了失落和厌倦的情感。诗句中写美好的春景衬托悲伤的心情,写冬天萧杀的景色,衬托既欣喜又失落的情感。
师:这首诗表达的是伤感之情,但是诗的背后还有更曲折的故事,假如你是这个士兵,从从军到回乡,他会经历什么呢?请大家发挥想象,把这首诗创编成一个故事。
教学反思:
以上是整节课的教学流程,从学生创编故事的情况来看,大家分不清诗中写的时代和现在时代的差别,有同学把现在的火车也写进了故事,还有的同学把党员也写进了故事。学生出现这些问题:
一方面在于我没有介绍诗的时代背景。
《诗经》中的诗歌产生于2500年前,大多来自民间,后来有人专门收集这些诗歌,相传是孔子编定的,编在《小雅》中的一部分表现战争和劳役之苦。
另一方面因为我没有强调创编故事要符合诗歌中的时代特征,不能把我们现有的事物编写到古代的故事中,否则就背离的时代了。
在今后的教学中,需要给学生介绍文本创作的背景和历史,文本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