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《鬼谷子·内揵》:经典名言10句,事有不合者,圣人不为谋也

2024-10-12 08:24:55

《内揵》,出自《鬼谷子》。「内」即内心深处的意思。「揵」是通假字,通「楗」,闭塞之意,两者合起来就是从内心深处锁住。

在《内揵》一文里,鬼谷先生认为,通过游说之法,可以打开君主的内心世界。然后,再运用恰当的言辞帮其解决问题,以此来与君主交心。换言之,作为臣子,若能从内心深处与君主结下深厚感情,就能获得信任、不离弃。

本文选取《内揵》经典名言10句,附上译文和点评,以飨读者。

君臣上下之事,有远而亲,近而疏,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。

君臣之间的关系啊,

是非常难以预料的。

有的人与君主遥远,

反而受到君主亲近。

有的人与君主很近,

但是却被君主疏远。

有的人想亲近君主,

反而不被君主所用;

有的人要离开君主,

反而被君主所诏求。

点评:在鬼谷先生看来,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。若志同道合,两人距离虽遥远,但关系却很近。若情意不合,即使天天相见,关系仍然不近。

南北朝南梁学者陶弘景有「山中宰相」的美誉。虽然隐居茅山,但梁武帝却觉得两人关系很近,每逢国家大事不决,便派使者前往山中向陶弘景求教,视为心腹。

事皆有内揵,素结本始。

想要知道君主的内心,

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。

点评:鬼谷先生认为,要想进入君主的内心世界,必须从根本的事情做起。并且,提出了四种手段。

若君王是有德之君,就要以道德与他相结交。若君王重视友情,就要以朋友之道结交。若君王好财,就要以财货相结交。若君王好色,就要以美色娱乐相结交。

若蚨母之从子也,出无间,入无朕,独往独来,莫之能止。

就像青蚨母子相随,

而永远不分离一样。

出、入都没有缝隙,

在外表露不出迹象。

往来皆能自由自在,

没有谁能阻挡得了。

点评:「蚨」即青蚨,像蝉的一种昆虫。「无间」即没有缝隙之意。「无朕」又作「无眹」,即没有征兆、迹象。

在鬼谷先生看来,若能顺从君主的意愿,就能想入就入,想出就出,想要离开就能离开,想要亲近就能亲近。就像青蚨母子,即使相距多远,若蚨子遭遇危难,其母也会赶来营救。

内者,进说辞也;揵者,揵所谋也。

「内」就是向君主进献言辞,

「揵」就是向君主进献计谋。

点评:鬼谷先生认为,通过游说之辞进入君主的内心世界。然后,再进献计谋帮其解决问题。君主若采用计谋,那么,这种缔结于内心深处的君臣关系将持久且稳定。

阴虑可否,明言得失,以御其志。

要暗中考虑是否可行后,

再公开说出行事的得失。

以此来迎合君王的心志。

点评:「阴虑」即暗中思虑,「明言」即公开地说出来。「御」即迎接、迎合之意。

在鬼谷先生看来,能打动君王的计谋,肯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。向君王公开说明计谋带来的得失。而且,也要能及时消除君王心中的疑虑。

言往者,先顺辞也;说来者,以变言也。

对于已发生的事情,要采用顺辞;

对于未发生的事情,要采用变言。

点评:「顺辞」即顺从君主的言辞。「变言」即有变通余地的言辞。

鬼谷先生认为,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,君主心中已有定论。所以,要顺从君主的言辞。而对于未发生的事情,君主往往疑虑颇多。所以,要采用「变言」,即所谓的懂得变通,留余地的言辞。

事有不合者,圣人不为谋也。

如果不能与君王深结于心,

就是圣人也不会为其谋划。

点评:在鬼谷先生看来,若不能取得君王的信任,就是圣人也不会为其谋划。换言之,得不到君王的信任,就不能获得更多的实情。就是圣人出面,也谋划不成功。

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,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。

如果与对方没有共通之处而仓促谋事,

则必遭到排斥;

如果还未得到对方的实情而实施游说,

则必将被否定。

点评:鬼谷先生认为,一定要在得到对方实情的情况后,再进献计谋。而且,计谋一定要与对方所想的相吻合,之后再给予施行。

由夫道德、仁义、礼乐、忠信、计谋,先取《诗》《书》,混说损益,议论去就。

要遵循道德、仁义、礼乐、忠信、计谋等方面来进言,

而且要从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中征引语句,印证观点。

在此基础上夹杂自己的言辞,或增或减,来议论时局。

再根据采用与否,决定是离开,还是留下来辅助君主。

点评:「诗」即《诗经》,又名《诗三百》,西汉时被尊为「经」。「书」即《尚书》,先秦时代都称为「书」,又名《书经》。

在鬼谷先生看来,游说之时要遵循「道德、仁义、礼乐、忠信」的准则,赋予计谋正面影响。而且,要学会引用当时的权威典籍《诗经》《尚书》上面的内容,来印证自己的观点。

如果在进献完计谋,对方没有采纳,那么,就要离开。如果计谋得到采用,则可留下来继续效力。

环转因化,莫知所为,退为大仪。

就像圆环随着情况不同而转换一样,

让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究竟目的。

能这样就懂得了全身而退的大法则。

点评:「环转因化」即能像圆环一样,随机应变。「大仪」即大法则,基本法则之意。